语文教学是不是多了一点“速成”意味
江 莉
众所周知,语文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、日积月累的过程,无论是知识的习得、方法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形成,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但是,在语文教学中,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在有意或无意间拔苗助长呢?语文教学中是不是多少还存在着一点“速成”的意味呢?这里仅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例简言之。
我们都提倡,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。我以为教学目标的设定,依据主要有二:一是教材,因为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,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托,脱离了教材的实际而设定的所谓教学目标,那无疑是空中楼阁;二是学生,学生是教的对象、学的主体,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、能力的实际,要能使学生“跳一跳,够得着”,不能一味“超低空飞行”,更不能漠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一味好高骛远。
但是,在实际的教学中,也许是教师“求胜心切”,也或许是教师定的“基调”太高,还有可能就是有些教师喜欢标新立异以“夺人眼球”,所以“高目标”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。例如面对唐诗宋词的教学,目标应该如何制定?我想,由“读懂”逐步走向“鉴赏”就可以了。因为这样的目标既合乎教材教学的要求,也合乎大多数学生认知的现状。但有的教师却说“NO”,而把教学的目标设定为“欣赏并创作诗词”。尽管这个目标很是诱人,也很创新,但过于高远,不切实际。试想,历年的高考诗词鉴赏,已经毕业、并经过了几轮高考考点“地毯式轰炸”的复习之后的高三学生,他们尚且感到困难重重,更何况是高一高二甚至是初中学生呢?而有教师却不愿花时间带学生去“读”,去品味;相反,走马观花式地处理完诗词内容,就让学生去“创作”。这是“创作”吗?至多是模仿,只是有“象样”与“不象样”之分而已。扪心自问,如果不借助任何的资料,我们教师又真正能够读“懂”几分?所以,第一步还应该是“读懂”,只有“懂”了,“赏”才有了基础。
不可否认,面对这样比较高的目标,学生中是很有可能有人能够达到的。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我们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,也绝不是这一节课的“功劳”,那只能说明那些学生在诗词方面的积淀比较深厚,是在这一节课之前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教师劳动的结果。如果一节课就能奏效,那诗人、词人岂不是“遍地开花”了?
我们教师都有一种美好的愿望,总希望自己讲过的知识学生能够掌握,自己传授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,自己设想的能力学生能够形成。但是,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,“一步登顶”绝无实现的可能。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认知的规律,需要一步一步拾级而上;而且,学生的层次不一,也不太可能“齐头并进”。所以,“全面达成”“全体达成”的“速成”要求只能是教师心中的永远的理想。就像学习了欧??亨利的短篇小说《警察和赞美诗》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,我们教师(包括本人)确实希望学生都能达到“熟练运用巧合、暗示、悬念等手法写作记叙文”的要求,但理智告诉我们,这不现实。试想,如果这一目标仅仅几节课就得以快速实现,那岂非人人皆可成为“短篇巨匠”了?
所以,语文课堂不是“速成班”,语文教学中也没有“速效救心丸”之类的灵丹妙药,绝无可能立竿见影,一切知识的习得、方法的掌握、能力的形成,都只能循序渐进;那些试图“速成”,妄图“大跃进”的做法,都注定是不切实际的,也是虚妄的。
评论